东北一枝花 -张哈哈
0:00 / 0:00 (朗诵:琼花)
12
播放列表
    初始的播放列表项
  • 0.25x
  • 0.5x
  • 0.75x
  • 1.0x
  • 1.25x
  • 1.5x
  • 2.0x
  • 列表循环
  • 随机播放
  • 单曲循环
  • 单曲播放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七夕

杨朴 杨朴〔宋代〕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不明白牛郎到底打的什么主意,是怎么想的,非得邀天上的仙女来织满天的锦绣云霞。
每年人们都要在七月七日晚上向天上的织女乞求赐予刺绣、纺织等的聪慧、智巧,但实际上,人间的智巧己经很多了。

注释
牵牛:星名,在银河之西,俗称牛郎,一名河鼓,又名黄姑。大概以李牛三星像牛头角、感之形,名之牵牛。若何:怎么样。
“织女”句:织女,在银河东,织女四星像梭形,名之织女。织女传说为天帝之女,又叫她天孙,会纺织,韩愈待“天孙为织云锦裳”。传说天孙同牛郎结婚,婚后被罚分居银河两岸,只许每年七月七日由喜鹊给他们架桥,使他们相会一次。金梭,梭子的美称。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这首诗具体创作年代已不详。据题意,当知这首诗是作者于某年七夕所作。神话中说,农历七月七日,郎织女此夜将有一年一度的相会。旧俗在这天晚上,妇女们对空摆上织物,向织女乞求智慧机巧,称为“乞巧”。

参考资料:完善

1、 沈祥源·千家诗助读: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

赏析

  唐诗主情,宋诗主理。宋的这种主理的诗,对那些喜好唐诗的人来说,常有味同嚼蜡之感。但诗如能用简捷的句子,深刻地表达一种哲理,也不能不说有其特殊的妙趣。杨朴的这首《七夕》,就是具有这种妙趣的哲理诗。

  诗的作者从牛郎、织女七夕踏鹊桥相会的神话传说发端,别出新裁,表达了作者独到而又深刻的见解。“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前两句设问:弄不懂牛郎到底打的什么主意,是怎么想的,非得邀天上的仙女来织满天的锦绣云霞。这里的“须”字,是一种怀疑和否定,从正面来解释,就是没有必要来邀请织女作这一切。这两句来得非常奇,出人意料,因为很多人把把牛郎织女的神话作为美妙的故事来接受,对

展开阅读全文 ∨

简析

  《七夕》是一首七言绝句。诗的前两句写乞巧。首句写乞巧的人未领会牛郎的意愿。次句写乞巧的人必定邀请织女向她们传授操弄金梭织锦的技巧;后两句就乞巧借题发挥,写织女每年赐给织女乞求赐予人间技巧,而不知人间的巧诈已经很多。此诗将诗人的愤世嫉俗之情表现得恰当、巧妙、深刻,其语言简练朴实,诗思凝重洗练,富有趣味。

杨朴

杨朴

杨朴(921~1003)北宋布衣诗人。字契元(一作玄或先),自号东里野民。 8篇诗文  8条名句

猜您喜欢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南乡子·自古帝王州

王安石 王安石〔宋代〕

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晋代衣冠成古丘。
绕水恣行游。上尽层城更上楼。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红梅三首·其一

苏轼 苏轼〔宋代〕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

辛弃疾 辛弃疾〔宋代〕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
2025 333诗词古文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